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买宋 > 第485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然了,还有人说,就是作为曹雪芹来说,他的诗词曲赋受到前代的,比如说汉乐府,或者魏晋诗体、诗风的影响。

因此这方面,也有人请教过蔡先生,问他能不能结合具体的情况,比如说,大观园女儿的,或者说是宝玉、黛玉的诗,来说明一下曹雪芹的人物的诗歌,在承继前代的诗风上怎么样演化。

对此蔡义江先生解答说,曹雪芹写《红楼梦》里面人物的诗,还有一个考虑,除了每一个人物的个性以外,他是写一部要推广的小说,要普及的小说。

这些人物大多数没有很丰富的生活经历,譬如说,上过战场,出过边塞,或者打过仗,或者其他什么,这些不是他小说的内容。

她们都是关在一个大观园里面,要合情合理地写她们的那些情理的话,他要找出一种体裁,最符合这个人物的,不管这种体裁里面各有不同,这个小说的普及性他会考虑到。

所以,老先生觉得小说里面,像林黛玉写的,除了大家一起写的那些《咏菊花诗》、《咏白海棠诗》,这些诗也是反映当时清代普遍的那种文化的氛围。

而这种现象以外,特别是林黛玉自己写的,譬如说像《葬花吟》或者叫《葬花词》,《秋窗风雨夕》,还有《桃花行》,这些他都采用了一个体裁,叫“初唐体”。

那么就又有人会问,“初唐体”是什么体呢?

简单说来,是初唐的时候的歌行,七言歌行的形式,这种形式最适合于普通人的接受。

也就是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讲流行歌曲。

的确,是流行歌曲,不是高雅艺术,是流行歌曲,大家一看就能懂的。

题材不出于离别、相思,很符合这些女儿们的心境和情绪,岁月容易流逝,人生短促,就是这些题材,全是这些题材。

曹立波先生也对此表示,《红楼梦》里边的诗词,它实际上有深厚古典诗词的底蕴的。

比较典型的,我们很喜欢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就是林黛玉的《葬花吟》,还有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

这两首诗,实际上就是刚才蔡先生讲的,模仿“初唐体”比较典型的两首。

那么,初唐时期,大家知道有两首比较着名的七言歌行,一首是初唐的压卷之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也是大家熟知的,可能诗题不太熟,但诗句很熟,那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就是初唐时期的刘希夷。

这首诗的名字叫《代悲白头翁》。

而且需要说明,这首诗实际上对《葬花吟》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像类似于“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算是直接影响到林黛玉的《葬花吟》:“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样的意蕴是很相似的。

而《春江花月夜》呢,曹雪芹曾经在四十五回里直接挑明,他是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为《秋窗风雨夕》。

大家看这五个字基本是相吻合的:“春江花月夜”、“秋窗风雨夕”是一样的,对偶,很相似。

另外,句子也有很相似的地方,比如说《春江花月夜》里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和《秋窗风雨夕》里边的句子“谁家秋月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很相似。

还有结尾,《春江花月夜》的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林黛玉的诗“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意蕴都是完全相似的。

至于《红楼梦》的艺术个性的话,可能很多人想问,《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什么样,何在,不说特点、特色,说个性。

讲到这儿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上对于艺术品的一种看法,非常之重要。

这个关系到这个伟大作家创造文学的那个想法、办法、手段,那是个什么样的个性。

就像曹雪芹写贾宝玉,他本人就是这么一个看法。

可是你记得到了后半部,到晴雯抱屈而死的前后,他写怡红院当中有一棵海棠先期枯萎了。

他跟花袭人两人有一段谈话,花袭人的一段议论完全是世俗的,普通的,一般的道理。

贾宝玉说,植物有生命,有灵性,有情有理,有交流感应,它知道晴雯快不好了,它预先枯萎。

这是贾宝玉对于我、物、人复杂关系的一种观点。

这个许多人认为就代表了作家曹雪芹对于物的认识。

他里边还有很多例子,可以举这个大家容易记起来的。

既然是如此,那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一切里边都包含着这一点,都有它的个性,不是一般的。

这一点我们首先掌握,才能够理解《红楼梦》艺术的所谓特点、特色,实际上就是个性。

因为中华文化传统看文学艺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这个作品看成一个活物,它如同人一个样子。

比如说他看一幅画,一张字,他说这不是一张纸挂在那里,这是一个活物,它有生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