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买宋 > 第409章 皇室介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还有广州大学肖岸芬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宫廷戏剧研究综述》一文,内容比较完整,是关于清代宫廷戏曲(剧)研究的综述。

这里面包括文献综述,机构沿革史,文本研究史,具体问题研究整理,旨在追寻清廷统治者对内廷演剧所起的作用,清廷演剧于整个戏剧史的意义。

总结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清宫廷中以以下几种戏剧类型为主:

(1)尊皇颂德。如《万寿无疆》、《寿祝万年》、《福寿同天》等。

(2)宣扬封建伦理纲常。《一门忠烈》、《忠孝全》、《乾坤带》、《状元谱》、《孝感天》等

(3)封建社会的人事叙事。如《奇双全》、《金山寺》、《长坂坡》等

(4)言情说爱。如《绒花记》、《打金枝》、《阳关斩柳》、《鹊桥密誓》等。

(5)表现风俗人情和表现神话传说。《铡美案》、《琴桃》、《水帘洞》、《花甲天下》、《罗汉渡海》等。

由此可见,皇权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是清代宫廷戏曲极力宣扬的主要思想内容,而清代宫廷戏曲是为皇帝、皇族们服务的,所以也必须要满足他们及时享乐和颓废的思想要求。

像是《清代的宫廷戏曲》一文中,作者做了一个统计:《昆弋腔杂戏目录册》中经朱批画圈的戏目共83出。

据《中国戏曲观众学》一书介绍,赵先生认为宫廷演剧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直接参与的活动,宫廷演剧常常有着明显的功利性目的。

其二,宫廷演剧中的等级制度表现得尤为森严,演员在台上的表演也得格外小心。

由此可见,宫廷演剧的气氛不仅与民间演剧那种融洽、自然、活跃、热烈的气氛无法相比,

就连士大夫家班演剧时那种雅兴也很难看见,就观众与演员的关系、观众与观众的关系而言,宫廷演剧应当说是最不理想的。

所以赵山林的观点与上面论文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此问题的探讨上没有太大的出入。

还有《中国戏曲观众学》下编第十三章中以《乐府红珊》、《礼节传薄》、《永团圆》三份剧目单做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不同阶层的观众审美趣味不同。

因为从阶层归属上来划分观众类型,《乐府红珊》中剧目的观众主要是官商士绅,这些剧目是在厅堂堂会上演出的。

《礼节传薄》、《永团圆》中剧目的观众是城乡广大人民,其中主要又是农民,这些剧目是在迎神赛会的盛大群众场合演出的。

结论二,有一类剧目普遍受到欢迎,这就是风情离合类。

以《西厢记》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优秀戏曲而言,虽然传统封建统治者三令五申加以禁止,但这些优秀戏曲不仅在广大层人民中普遍流传,而且在士大夫阶层中也产生并不断扩大着它的影响。

三、地点场合。

演出必须要有场所,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戏台外,还有很多根据地域不同形成特殊的演出场所。

就戏台一类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者不乏其人。

高琦华的《中国戏台》,论述了中国古代戏台的形成、特点等,注意到了戏台的共性。

廖奔的《中国古代剧场史》,在学术界影响很大,邓绍基先生在序中评论道:“补阅其实就是一种开拓”,“从它的内容来看,确实可称是迄今最为全面且系统地论述古代剧场史的专着”,对廖着予以了高度认可。

还有冯俊杰的《戏剧与考古》一书,虽然将戏台放在戏曲文物中进行研究,但其着笔重点在戏台方面.本书共七章,除去第一章引论与第七章神庙祭礼与戏曲民众以外,余下五章皆与戏台有关,因此可以将冯着归入总体性研究。

这本书的长处在于没有就戏台论戏台,而是围绕与戏台有关的神庙、故事、碑刻、民俗、祭祀等内容同时展开论述,体系庞大,论述中肯,实为研究神庙戏台与社会生活之力作。

其主编的另一本着作《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收集了山西宋、元、明、清时期的100通戏曲碑文,并对之进行考释,内容包括地名、地理、民情、风俗、政治、经济、历史沿革等方面。

本书形式上看是资料集,其中的考释却是戏曲碑刻中所反映出来的山西地方史。

由于作者主要目的在于戏曲艺术,无意于社会史,本书最终仍停留在描述层面,并没有从深层发掘戏台与社会的关系。

但冯先生收集的资料与研究思路却是不容忽视的。

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一书,收集、分析、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神庙剧场,本书运用了大量的碑刻资料,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做到了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在中国古戏台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另外,有些学者对戏台的研究超出了历史视角,结合田野调查时的心情与收获,从哲学及文学方面对古戏台进行了论述,使戏台研究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具有通俗性,更有利于戏台研究的交流与传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