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买宋 > 第313章 经验借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举人程文之中多有对时政的议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当朝的一些弊病,将举人程文公开发行无异于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在敌人面前。

而当代史本就是记载当代之事,其中关于国家政事的纪录极多,传到境外,必定不利于国家安全。

总体来说,宋朝政府在限制边防机要图书的发行与流通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措施。

第一,限制图书的传布与刊行。

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的图书不准写录传布,国史、实录和诸戏亵之文一律禁止雕印;第二,加强边境稽查和防范的力度。

对私贩边机图书者处以严惩,以切断情报向外传播的中间环节。

第三,加大审查与打击力度,从根本上杜绝有关边政机要文字的刊印。

在书籍印行刊布之前,必须由专门人员进行审查,详究有无事干军机政务情报机要文字,只有审查通过,才可以刊行。

而除了这些防范措施外,还有就是细细的讥察奸细。

因为维护国家安全,抵御敌人的侵略并讥察奸细,防止国家机密外泄,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国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大家都知道,宋朝边患迟延不息,所以此项任务尤其显得重要和必要。

宋朝时为了严防敌方奸细进入宋境刺探情报,多次下诏命令边关讥察、捕捉,并严立刑赏,让沿边军民时刻提高警惕。

像是宝元元年(1038年),诏有能捕元昊所遣刺探事者,赏钱十万。

庆历六年(1046年)十二月,判大名府兼河北安抚使夏竦言。

“河北沿边安抚司乞沿边捕盗官吏,如北界贼人深入近里,即便收捉。”

“今相度如有外界人入来界内,守把巡拦人辄敢取财物不捉送官,从违制论,若收捉时器伏斗敌,即许御扞。”从之。

皇佑二年(1050年),诏河北转运司,沿边四榷场,有能察捕得北界刺事者,当重赏之。

皇佑三年(1051年),管勾国信所言:“自今通事殿侍与契丹私相贸易及漏泄机密事者,请以军法论。在驿诸色人犯者,配流海岛。”

治平三年(1066年)七月,诏令沿边居民三家至五家合为一保,不得舍匿奸细及亡背之人,如敢隐藏或同谋该诱过致资给,并听保中捕告。

应外奸人,若获一人赏钱三百千,内奸出告一人,书生举子,依外奸给赏钱,仍补茶酒班殿侍。

其余告获皆赏钱百千,即保内知情不告,减罪人一等,配千里外牢城。

余保人不觉察,亦行严断。

熙宁七年(1074年),诏:“五路缘边州军及大城寨居人,依乡村法团社立保甲,更不教阅,专令觉察奸细,告获一人,赏钱三百千,事理重者取旨酬奖。令监司点校、司农寺详定条约以闻。”

崇宁元年(1102年)六月二十九日,诏:“京师从来西北细人甚多,伺察本朝事端。今后如有能用心缉捕、勘鞫得实,支赏钱三千贯,白身更与补三班奉职,官员并与改转。”

“令降空名度牒一百付府,并行货易,其钱桩管,止充上项酬赏。”

同年七月三日,枢密院言。

“访闻河北、陕西、河东路日近甚有外界奸细之人伺察本朝事端。”

“访河北、陕西、河东诸司辖下州军城寨应干巡捕官司及巡防把截使臣等。”

“如能用心缉获,勘鞠得实闻奏,支赏钱一千贯文,白身更与三班借职,官员、将校比类迁转。”

“其知情藏匿过致资给之人,如能告捕得获,与免罪外,亦依此推恩。”

以及加强自身的保密防范措施。

宋朝长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现状,使得宋廷特别关注有关边防军机的保密问题。

为了防止外国间谍的窃密,上至朝廷下至沿边州军,均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条例。

宋政府规定,臣僚奏言,凡事关“要速机密”,一律“实封其公文”;“诸军马粮草数,及事干机密应行文书”均须实封,否则,“杖一百”。

并且,宋朝的“赦书、德音,州以黄纸印给县、镇、寨、乡、村晓示,非外界所宜闻,而在缘边者,并密行下”。

对于沿边上报的相关机要要求“本州实封,呈诸官员,若事涉机密,不为遍示”。

政和七年(1117年),进一步规定“边防谍报,至重至密,动系机要,间不容发。

近闻沿边每有探报,不论轻重虚实,互相关报,诸司喧传誉播,增缘百出,显有泄露,实于边防有害。

自今探报,除闻奏外,更不得报诸司。

谓如转运、提刑、提举、廉访等司之类,如有着令,并行冲改,或擅辄取索,及违者,论如违御笔法”。

崇宁五年(1106年)七月十四日,臣僚言。

“近者帅臣上通封表疏,有言及边防机要者,显言哗众略无顾忌,万一或有散落,所系重大。”

“伏望圣慈严赐戒勑,今后应干边事自非实封陈奏,不得妄有称述,所贵朝廷机事增密,人之所谨。”从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