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买宋 > 第244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说到官员的基本工资的话,唐宋无疑是最优厚的,特别是宋朝。

因为相比较而言,宋朝的经济是最发达的,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达到了巅峰。

所以朝廷最有钱,再加上文官系统也最发达,自然而然,掌权的文人士大夫们不会在薪资上太过亏待自己,肯定是想尽办法给自己谋福利啦。

毕竟与皇帝共天下嘛,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皇帝的,自然也就是他们的。

与这两个朝代相比,明清两代的官俸就显得最为微薄了,在人们的印象里,明清两朝的官员们,生活都是十分清贫的,平日里只能以粗茶淡饭度日。

比如海瑞,因为给母亲祝寿而买了两斤肉,结果居然震惊了整个朝野,成为了当时娱乐新闻的头版头条,上了热搜。

包括明末清初的着名思想家顾炎武都曾经感叹“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

顾炎武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后世几乎所有研究明史的人都有类似的观点。

明代官员很穷,所以贪污是低薪制导致的,穷是“当贪官的理由”。

而事实上,明代的俸禄是洪武二十五年开国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后来成为有明一代的定例。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难道朱元璋在制定工资标准的时候,不会给他手下的官员基本的生活费?

这既不合情理,显然也不可能,而且朱元璋也认为,他给官员的工资是够他们养家糊口的,甚至可以算是优厚的。

这就产生了历史的吊诡:一边是官吏们喊工资低,而另一边朱元璋则说工资已经够高了,你们若再贪污,到时候杀头抄家可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

那么,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明朝的工资标准真的很低吗,较之两方谁的说法更可信呢?

作者菌也一样,曾产生过同样的疑问,甚至还专门查过资料,可以给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咱们先来看看这位朱重八同志的理由吧。

历史上,在洪武二十五年八月,这位了不起的朱重同志颁布了一份反腐教材,叫做《醒贪简要录》。

这份教材详细记载了朱重八同志制定官吏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

明代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

明代的一石米大约是现在的155市斤,按现在一斤米值2元钱算,年薪大概是32万元。

在明代,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副总理一级,一个大国总理,年薪32万元不能算高。

但是,《醒贪简要录》的算法却让我们感动震惊,让我们感觉到这份工资其实并不低。

原因是这样的,按照朱重八同志的逻辑,米来自稻谷,加工1044石米需要2620石稻谷。

而要生产2620石的稻谷,则需要用田873亩,种田需要耕牛,按一头牛耕地50亩计算,需用牛17头。

田间劳作方面的人力花费,按一个人种田15亩计算,需要57个人耕种。

收割之后,农夫挑一担未脱粒的稻禾只能出4斗稻谷,所以1044石米需要6550挑。

如果从田里把稻禾挑到打谷场是一里路,再回去挑也要走一里路,那么来回就是2里路,这样算下来为了挑担就得走里。

因此,正一品官员俸禄每月87石米看起来似乎不多,但为了这份俸禄,老百姓却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力和辛苦。

光是挑担就是一个万里长征的路程,你能说这份工资少吗?

“如此筋骨劳苦,方得许多粮米。”

于是朱重八同志反问道,“为官者既受朝廷重禄,尚无餍足,不肯为民造福,专一贪赃坏法,亡家果可怨乎?”

由此可知,朱重八同志在制定官吏工资标准时并没有让官吏空着肚子干革命的意思。

相反,他认为官员“若将所得俸禄养家,尽自有余”。

以七品县令的工资标准而论,月薪是7.5石大米,年薪只有90石,与一品官员的月薪差许多。

但按照《醒贪简要录》的算法,也需要70多亩地、5个农民专门为之生产,光是挑那些稻禾就需要走1000多里地,所以,很难说这个工资标准低得让人无法接受。

若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评价方式,一般可以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来评价一个人的生活水准,系数≤20者为极度富裕、系数20—40的为富裕。

照明清时代的通常说法,一个人吃饭每天需米一升,每月需米三斗。

中国古代的家庭人口数据则显示,每户平均是4—5人。

县令月薪7.5石米,假如其一家是5口人,那么吃饭每月需米不过1.5石,仅占月薪的20%。

米是主食,假定其他食物花费与米的价值相同或稍低,那么,按恩格尔系数计算,工资可以使县令一家处在系数≤40的水准,因此他虽然算不上极度富裕,至少也应该处在富裕水平。

这么看来,朱重八同志当时制定的官吏工资标准绝不像顾炎武等人所说低得让人无法接受,反而算得上是“重禄”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