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20章 农民举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四郎便是如此,他十岁出头,刚好进启蒙学校。表现优异,学会了读书认字,没有跟大部分人一样进铁监的学校,而是进了县学。小地方的教学质量自然不行,全靠着自己本事,写得一手好文章。此次柏亭监发解,以第一名过了发解试,让自家兄弟兴奋异常。

明天就要启程去京城,游学准备,增长见闻,为来年的省试做准备。兄弟五人出来,饮一次酒,为他送行。供王四郎读书的四人,老大和五郎在家里种田,靠着瓜果蔬菜,这些年日子过得不错。其余两人都是在附近的厂里打工,由于是本地人,找工作便利,也都还好。

即使考不上进士也没有什么,大郎说的不错,叶县是什么地方?一个举人,随便找一找,便有大把好差事,不用再出力。王家出了这个举人,实在是祖上积德。

见周围的人看过来,王四郎道:“兄长,我们柏亭监不似以前,现在读书的人多,监里发解实在没有什么。你们放心,我到京城之后,必然用功,不负你们所望。”

王大郎道:“你现在已经非常好了,哪怕不中,也是我们王家荣耀。周围乡亲,哪个不说,今年你发解第一,说明了以后我们穷苦人,有出路了。你只管放心读书,其余事情有我们!”

王四郎拱手称是,与众人饮了一杯酒,连连道谢。

杜中宵看见,对陶十七道:“以前的汝州,一年发解数人,还没有现在的柏亭监发解的人多。看来这几年,柏亭监地方有钱了,跟以前确实不一样。”

陶十七道:“那是自然。看那边一家人,俱是世代种田,家里没有人读过诗书。若不是这些年地方有钱,他家里怎么可能有过发解试的人?”

杜中宵点了点头:“是啊,地方上日子宽松,能够拿出钱来办法,百姓得利。对了,现在柏亭监这里,学校多么?普通百姓子女,不知读书识字容不容易?”

陶十七道:“若是本地人,或者铁监的人,读书识字不难。不过,诗书本来懂的就少,大多还是进铁监的学校,学成了出来有碗饭吃。”

杜中宵点了点头。铁监的是技术学校,进去了只要认真学,几乎包教包会,比较容易。读诗书还是要天分的,不是什么人都读得进去。

进士考试,选拔的是官员,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虽然也会形成套路,造成集中某些地域家族,只要录取人数保证,还大致公平。现在这种情况,不用科举,用什么办法来选拔官员?

科举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考试公平这一点,就胜过其他办法。当然官员选拔出来之后,朝廷如何使用,就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了。前几十年由于恩荫太滥,造成冗官较多,随着这几年官员需求增加,缓解了许多。依叶县的情况看,其实还可以继续增加官员,科举选人还是显得太少。

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增加官员,就要有足够的官员来用。与恩荫相比,科举选出来的官员,还是靠谱得多。随着教育普及,其实选人可以更多些。

历史上官员的毛病,大多不是因为他们是考出来的,而是朝廷使用带来的问题。

在叶县这些日子,杜中宵看得出来,现在的地方,不只是柏亭监,各地都需要增加官员,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而需要的官员,最好还是从科举来。宋朝的科举,与后来的明清相比,选出来的人更多,而且因为有特奏名,中进士的人一般年纪不大,可以进行培养。

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政权需要跟上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