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辛夷传 > 第二百一十八回 勾勒痕追思忆往事 藤檐子送入青灯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一十八回 勾勒痕追思忆往事 藤檐子送入青灯人

上回讲到王随赞同范讽的提议,请朝廷下令禁遏籴,范仲淹对此却不以为然:“下官以为,禁不禁,不可轻易论断。得立即遣使者巡行,视情形而判。”

“说得轻巧。”得到了王随的支持,范讽的底气跟着足了起来,斜眼瞪着这个七品小官道,“河北路接连北朝,为我国北门,向来派出那里的转运使都是由陛下钦定,并特许乘驿入京(有问题能离开河北直接面圣)的肱骨。为的,就是方便其倾力对付当地悍将强臣不服者。有如此权柄在手都不能压制富贾,你以为派谁去能令他们听命?”

范仲淹未及答复,王曙忽然开口插话:“人选事小,大可不必纠缠其中。”

范讽闻言,却目光一闪,先望向别人,然后才镇定下来,冲王曙道:“还请故老赐教。”

王曙略作不经意的扫过范讽,顺着他前一刻的目光看了看,接着向赵祯缓缓道:“陛下,我朝十五路转运使,专掌钱谷,不管兵戎。尽管河北路与他处不同,转运使稍理兵权,但其所涉军务多为边境军储,难免管不动豪强恶霸。臣以为,可在诸路重设提点刑狱司①,参用贤明廉干不生事者担任刑狱官,赐其精兵随行。”

言辞间,王曙用余光瞅见不少大臣正直勾勾盯着他,这些人谁赞成谁反对,难说。

“怎样是贤明廉干不生事者?”赵祯似乎没注意到阶下的动静。

“武臣,不以武臣不能压大贾。”王曙道,“压住大贾,才不生事。”

赵祯笑了笑,原来王曙的意思是“我贤明廉干,你不能生事”。于是他点点头,应说:“如能速决,不失为一计。”

范讽直愣愣站在阶下,听着两人一搭一唱,终于明白,自己陪他们演恁半天,而圣意竟是为重设提点刑狱铺路。他张了张嘴,可又自觉没什么好再多说的,便悄悄闭上了。他早该想到,章献崩逝这么久,赵祯迟早会重提此议的。

毕竟自打赵祯有身为皇帝的意识起,他就反反复复希望设立提点刑狱。这种想法源自于景德四年(1007),先帝恢复了太宗时期的刑狱司,目的是让提刑官在当地可与转运使抗衡。要知道转运使们为护卫自己的利益,难免结党依附于朝中大员。此前数十年,转运使为巩权与所辖地区大户勾结,导致朝野分裂,蔽案与冤狱频生的情形不是没有。

只是这种平衡伴随先帝沉溺祥瑞之道,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便被章献打破。

转运使们十分清楚,太后想把持朝政,必须得有重臣的全力支持,他们亦能从中找回当年的一官独大的威风。因而一方投桃,一方报李,经过一轮王权更迭,终于提刑司被章献废除,在辖区再无人能监视得了他们。哪怕后来反对章献的党派合伙找各种理由协助赵祯重新设立,但不过十日的光景便被她再一次搁置,还为此引得诸路百姓大骂朝廷‘宿令昼改’。

眼瞅着赵祯就要与李迪商议诏书,大殿中突然冒出一声:“陛下,臣有疑虑!”

众人循声望去,质疑的不是别人,正是吕夷简。

“有何疑虑?”赵祯问。纵使早料到势必会有人阻挡,却没料到会是他,再怎么说,先帝最早任命的那批提刑官里,就有他的名字在列!

吕夷简向前走了两步,冲王曙深深作了个揖,王曙亦叉手还礼,神态安稳的听他对赵祯说:“臣深知王大人年高德劭,担任枢密使之职无人不服,身边更多是贤能有才之辈,领首枢密院上下各个忠君护国;臣也明白王大人今朝听闻天子治下,竟有人一边称名公大卿,一边行宵小行径,以大人为君分忧之心,难以袖手旁观;臣亦认同,有陛下为百姓父母,手下转运使却深惧富贾势力,不敢外借米粮给别的府县,如同令兄弟分家再不往来,委实难堪。”

吕夷简顿了顿,又话锋一转道:“但关切之余,不免犯急犯躁。若打算以武将任提刑官,赐其精兵威胁豪强,须得长久扎营在辖地才能成事...而令武将拥兵坐镇地方,岂非与立国之本相违背?陛下用人向来谨慎,今次更不该仓促,臣只恐朝中并非所有都怀有王大人之贤,坏了陛下的好意。”

他一番高谈阔论,传到武官耳朵里,真叫一个不舒坦。

不舒坦也得忍着,毕竟他的道理没错,唐景宗灭国的缘由之一就是节度使手握重兵,在地方割据,彻底分化了中央帝权。因此本朝吸取了教训,严防武官在地方军权过大,扬文抑武。且这事没人提还好,一旦有人指出,赵祯便得顾忌,尤其吕夷简说完,朝堂之上已有不少文官随声附和,武官即便深感吃了哑巴亏——这可不是他们主动提的要求——看风向又抓不住置喙的余地。

有人说:“让武将压过文官,天下人皆知此乃大患也!”

有人说:“河北路是两国交会之地,怎可不防堵其叛变?”

有人说:“待其日后做大,再罢其官阶,为时晚矣!”

也是话赶话,有人说了上面那句,竟引出有人接了一句:“正是,谁能担保提刑官不会成为下一个朱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