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她们这里在研究地瓜苗,前面陆常山在领着人研究稻苗。

昨天大地里的活干的差不多了,沈玉英她们在庇护所里干活。

陆常山和陆大伯他们就在前面沟里干活。

修整水坝和水田,种完大田,也应该准备栽秧了。

这个朝代没有塑料大棚,空间里虽然有不少塑料布,沈玉英和陆常山也不可能拿出来。

他们要尽量利用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物资,完成秧苗移栽前的育苗。

这些事情沈玉英和陆常山都不陌生,前世他们小时候一样物资匮乏,也没有塑料大棚,最早的那种小地棚也不保温,降温的时候上面都要盖上草帘子。

最早的时候实在买不到塑料布,就直接盖草帘子,晚上盖上,白天在掀开,他们现在用的也是这个办法。

但是这个办法不但对苗床位置要求高,而且又费时费力,暂时根本没有办法大面积种植,好在陆常山他们现在没有太大的追求,种出来的粮食够他们自己吃就行。

这个够自己吃,当然也不是说天天吃白米饭,偶尔能吃上一顿两顿的他们就知足了。

其实说实话,前世实现白米饭自由也就是近十几二十年的事儿。

陆常山记的自己小时候,家里吃的大多也都是粗粮,那时候他年纪小,肠胃弱,老爸的胃也不好,老妈都是在熬大碴子粥的锅里,给他和老爸用铝饭盒蒸一盒白米饭。

有一年正赶上稻子成熟的时候下了一场冰雹,家里的几亩水田几乎绝收,只收了一点瘪稻子,磨了点碎米,老妈就用那些碎米将就了他和老爸一年。

那些记忆一直深深的刻在他的心里,所以尽管后来他做了那么多行业,最后还是选择了和农业有关的,用他家玉英的一句话总结,无论走到哪,也离不开脚下的那块土地。

他是这种感觉,陆大伯这些人又何尝不是,土地和秧苗对他们来说,就代表着粮食,就代表着不挨饿,不受冻,看着心里就踏实。

所以他们这些人对待这些秧苗,比对待自己的孩子都上心。

干了一气活,等气温上来了,把草帘子掀开,给苗床浇了水。

陆常山拔出来两棵秧苗,看了看根系,数了数叶片,算计着还有多少天可以移栽。

今年春天虽然还是有点干旱,但是气候很正常,一直跟着节气走,没有倒春寒。

之前沈玉英就和他说过,根据这两年的观察,和之前原身记忆里的气候推测,这个朝代所在的时期应该是地球偏暖的时期。

这对他们来说绝对算是一件好事儿,这要是倒霉的穿进小冰河时期,再赶上这样的乱世,恐怕会更加艰难。

沈玉英和陆常山今天带着人在葫芦口里忙了一天,晚上又吃了一顿算是丰盛的晚餐,陆浔带着几个小子第二天就走了。

陆浔他们走后,湾里人该干什么干什么,大田种完了,地里除了留几个做田间管理的汉子,其他人都开始进山采草药。

因为这几天湾里制药作坊,不但又新摆出来几种要收的草药,之前收的草药也是有多少要多少。

只要是收拾干净合格的,送到作坊就上秤,直接就给银钱。

就算不给银钱他们也不怕,家里在作坊做工的可是亲眼看到了,不止镇上药行来取药,巡检营的官差也来定药,这制药作坊越做越大,一定能长长久久的做下去,他们也就彻底有安稳日子过了。

巡检营的确来人了,不但定了要的药粉,还给沈玉英送来了一千两银票的定金。

看到这一千两银票,沈玉英心情很好的,不但答应了他们要的药粉,还给提了一个随军急救包,或者急救箱的建议。

也就是除了风寒粉,还有其他的,比如治疗水土不服腹泻药,刀伤药,止血粉。

这现在是物资太匮乏,棉布棉花不止贵,而且不好买,要不沈玉英还能考虑的更全面。

就这也把张巡检派来的人高兴的够呛,订好了取药时间,心满意足的走了。

送走了巡检营的人,沈玉英着手开始安排,制药作坊地方是够的,只是收购的草药越来越多,制药的人还要增加。

招完了人,她还要去一趟镇上,一个是要去和霍家药行说一声,虽然不会耽误供给他们的份额,但是两家毕竟是合作关系,上门知会一声还是有必要的。

另外一个她还想看看,能不能买几个合适的人用,他们现在能用的人太少了。

所以巡检营的人来的第二天,沈玉英难得没有上山,带着小六子和小猴子,赶着牛车出门。

自从上次出去买粮种买牛,沈玉英已经一个多月快两个月没去镇上了。

别说没去镇上,这一个多月都没出过村子,小六子,小猴子也是,知道沈玉英让自己跟她去镇上,早早的把牛喂好,套好板车,还在板车上铺了草垫子。

沈玉英一出来就让她坐在牛车上,两个人换班在前面赶车。

沈玉英这回也没打算走着去,这有牛车,天气也不冷,坐在牛车上,行走在田野间,麦苗,高粱苗刚刚冒出嫩芽,包括山上的树木,现在满山遍野都包裹着一层嫩嫩的浅绿,清风徐徐,不冷不热,那感觉还是很惬意的。

出了山湾过了河,一路过了河西村,不管那些一路上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几个人一路到了镇上。

到了三河镇的时候,沈玉英发现镇外又多出来一片窝棚。

这一片窝棚和村里的有所不同,不但用木栅栏围上了,四周还有巡检营的官差守着,不用问也知道,这就是那些后逃过来的流民了。

沈玉英并没有让小六子和小猴子多做停留,直接赶着牛车进了城。

三个人赶着牛车直接到了霍家药行,又是之前的小伙计先看到她们,把她们迎进去,直接请进了后堂。

今天后面只有吕掌柜和霍家东家在,并没有见到那位任老先生。

这对沈玉英此次来自然没有任何影响,给军营供药的事情她只需要跟霍少东家说一声就行。

果然如她所料,知道她们以后还要给军营供药,霍少东家只是惊讶了一下,并没有说什么,实在是这个事儿,也不是他们说什么就可以改变的。

更何况沈玉英已经保证,会加大收购和制药,不会影响霍家药行以前的份额,他就更没有什么好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