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明末之定都上海 > 第七十二集华阳学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一月初十

蓝采和去华阳县拜访过杨进士以后,杨锦麟就派他的两个儿子分头赶赴汉中城以及洋县,城固,沔县,略阳,宁羌等地,替科技道招募学生。

杨家兄弟本就是汉中府城的廪生,父亲又是赫赫有名的杨进士,他们俩的宣传,自然是很有说服力。

汉中府地面上文风兴盛,读书人甚多。

但大明朝的科举之路却并不好走。

除了极少数人可以考取举人甚至进士功名,进入仕途之外,绝大部分读书人,一辈子都只能是个童生身份。

富贵人家的子弟,自然无需为日后的生计发愁,而那些出身普通人家的读书人,生活就难免逼仄。

秀才要好一些,如果考取了廪生,还可以按月领取一石膳米补助,妻儿老小并不至于饿肚子。

只是崇祯朝国库空虚,地方上财政普遍吃紧,这部分膳米也是时有时无。

普通秀才以及童生们,自然需要自谋生路。

他们大都不擅种田,也不屑于种田。最好的职业,就是到官宦人家去当幕僚或者家学先生,如此既有收入也有地位。

但是这样的机会毕竟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难免要去乡学或者各种私塾里教书,甚至去商铺里去当帐房先生,一辈子穷困潦倒。

如今有了杨家兄弟的邀请,自然是应着如云。

当然了,科技道开出的优厚条件,才是让他们难以拒绝的根本原因。

到了铜钱坝,除了管吃管穿管住,还有不菲的生活费补贴。

童生每月二两银子,秀才五两,举人十两,进士二十两。

经过学习之后,如果可以胜任某项工作,则薪酬另计。

短短半个月时间,陆陆续续赶到铁矿山求学的书生,就有二三十人之多。

其中既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也有四五十岁的老儒童。

校舍是现成的。

蓝采和现在住的这种蔬菜大棚四合院,当初一共建了四个,原本是准备安置各个工厂的管理人员和高级工匠的,现在只能再委屈他们一下,等着明年就好了。

读书人的吃住,都由杨慎杨锐兄弟俩负责,反正给他们预留了两个四合院,一时半会儿也住不满。

这一天吃了晚饭,蓝采和双腿架在大班台上,正靠在老板椅里凝神思考技术问题。

这是他新装修的办公室,位置在四合院南排的一间房子里。

这时,杨慎杨锐兄弟俩在外面敲门。

蓝采和起身,把他们让进会客区的沙发上坐下,一边倒茶一边笑道:

“看你们脸色,我猜是已经差不多了。”

杨锐抢先道:

“蓝兄猜得不错。

截止今天下午,已经到了三十八人,其中秀才十二人,童生二十六人,我们觉得可以开学了。”

蓝采和举起茶杯:“来来来,咱们以茶当酒,庆祝一下。”

三人碰了杯,都哈哈大笑。

放下茶杯,蓝采和郑重拱手道:

“实在是感谢二位。

没有你们的帮忙,我是无论如何,也请不到这么多读书人的。”

杨家兄弟连忙还礼,杨慎道:

“蓝兄不必如此客气。

我们兄弟既然想要学习科技道,这便是我们应该做的。”

杨锐也说:

“就是,蓝兄以后是我们的老师,

如果总是这般客气,我们兄弟以后便不好说话了。”

蓝采和大笑:

“好好好,咱们都不要客气,一直兄弟相称最好。”

杨慎问:“蓝兄的字怎么称呼?”

“字?我好像没有字啊。”蓝采和被问得一愣。

杨锐道:

“那怎么行?你以后就是学院的山长和教授,

没有字成何体统啊。”

蓝采和对于古代人的这种习惯很是无奈。

比如杨慎字敏行,杨锐字立新。

一个读书人,普遍都得有名有姓,还得有字有号,相互称呼起来,讲究极多。

想到以后学院里都是这样的读书人,蓝采和特别头疼,他很怕自己根本就记不住那么多人名,难免张冠李戴闹笑话。

既然没有字不行,那干脆就现起一个。

蓝采和手抚下巴,摸着不存在的胡子,沉思良久,却始终一无所获。

他叫蓝采和,老家南京六合,南京又称金陵,建邺,建康,江宁。

配哪一个比较相近相通还好听呢?

蓝金陵肯定不行,与蓝精灵有点像,太过搞笑了。

突然,他一拍大腿:

“算了,不想了,我是南京人,就叫江宁吧。”

杨锐连忙阻拦:“蓝兄不可轻忽,此乃大事……”

蓝采和大手一挥,斩钉截铁道:

“就这么定了,立新,以后请叫我江宁。”

见蓝采和这么坚持,杨家兄弟就不好再劝说。

杨慎道:“江宁,你看咱们的学院叫个什么名字好呢?”

蓝采和立时更加头疼。

几十个学生的学校,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小的培训班,目的是尽快为矿山上培训一些师资力量和管理人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