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171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1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王安石对钟山始终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钟山上漂浮的白云,在王安石眼中是超越世俗的象征。

古人认为云是从山间的岩穴中涌出的,王安石也为此作诗两首——

其一

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

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

其二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

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

关于山林,南梁的王籍有句很着名的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李白曾写过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安石也有所化用,写下了《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在王安石心目中,山俨然成为了超越变化的永恒之物。

万物虽是变化流转的,钟山却从太古至未来长存不朽。

近乎于道!

从这些王安石晚年退隐后的诗作,也能看见,他和先前在政坛上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

基本是从儒家直接跳到了释家,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但这种转变并非是空穴来风,早在很多年前,王安石就已经和佛门结缘,他经常为佛经做注,也写过很多与佛道相关的诗篇。

至于王安石与佛门结缘的源头,可能还要追溯到他的小时候。

在王安石故乡临川,有一座‘灵谷峰’,非常有名,王家的先祖就是被安葬于此。

在王家祖坟的旁边,有一座佛寺,名为‘城陂院’,王安石随父亲祭拜祖先时,经常是在庙里头歇息,因此年幼的王安石可能就在此时受到了佛门香火的熏陶。

也许,在他力推变法,执宰天下之时,面临诸多烦恼,处处都是敌人,明枪暗箭不断朝他凶狠袭来之时,唯有佛门清净,能让他获得片刻的内心安宁吧!

朝红一片堕窗尘,禅客翛然感此辰。

更觉城中芳意少,不如山野早知春。

跳脱政坛的纷扰,涤荡久居朝廷中枢而沾染的世俗之气,使身心归于清净,佛道是王安石卸下一身重负后,晚年得以逍遥自在的精神寄托。

而且王安石不仅自己信佛,还带着全家都皈依佛门。

他的胞弟王安国为例。母丧之后,王安国不仅在母亲的坟侧搭建小屋依礼守孝三年,还刺血拌以朱砂、金粉为墨,抄写佛经为亡母祈福。

以文才着称于世的长妹长安县君,同样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在元丰三年病故时,王安石亲自撰写墓志铭,称其:

晚好佛书,亦信践之。衣不求华,食不厌蔬。

王安石的长女出嫁后,曾经寄来一封家书,上面写了一首包含思念忧伤之情的诗作。

《寄父》

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

极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

王安石看后十分感动,但他表达爱意的方式十分独特,他借用女儿诗中的韵律,和诗一首,以佛教禅意,宽慰长女的思念之情。

秋灯一点映笼纱,好读楞严莫念家。

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唯有妙莲花。

对于那个交通不便,通信不畅,可能每一次别离都将是永别的年代,也许将感情寄托于信仰,以佛法慰藉浮躁的心灵,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吧?

元丰七年,已经六十四岁的王安石大病了一场,他意识到了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

临近生命的终点,他想到的是,把自己的半山宅邸,改作寺庙,并且进献给国家。

即便与神宗皇帝已经心生嫌隙,但他也不忘神宗皇帝多年来支持他变法改革的恩情,希望以此稍作报答,为神宗皇帝祈寿。

最终,这座王安石晚年居住的半山宅邸,就此化身为一座佛寺,名为‘报宁禅寺’。

元丰八年,在位十九年的神宗皇帝驾崩,年仅十岁的皇子哲宗皇帝即位,祖母宣仁太后摄政。

宣仁太后极其厌恶新法,启用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法派,将新法党全部逐出朝堂。

推行了十五年的新法就此被一朝根绝。

王安石听闻此事后,嘴里不断念叨着佛门的一句谚语——

‘四大皆空!’

调和王安石理想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纽带,彻底崩塌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安石陷入到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他不是为自己而恐惧,而是为了神宗皇帝而恐惧。

因为有一天夜晚,他梦见了古时的暴君桀纣,这让醒来后的王安石,惊出一身冷汗。

他一直都希望自己侍奉的君王能够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可他却担心,在那些不了解新法的后人眼里,神宗皇帝会被当成桀纣一样的昏君看待。

这让王安石深感不安,原本潇洒惬意的晚年生活,也就此陷入惶惶之中。

他变成了一个孤苦又憔悴的老人,浑身上下,都透露着凄凉的气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