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都重生了,又当消防兵了? > 第四百六十五章 见个律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方淮走出吕部办公室的时候,已经快五点。

吕部亲热地拉着方淮的膀子。

“方淮,多来!有什么想法,跟我交流!”

“是,老师!”

进去的时候叫“首长”,聊天的时候叫“吕部长”,后来,吕部让他叫“吕老师”。

直至走出办公室前,吕部说:“以后你就叫我老师!”

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

吕部也忘记了那个“1号”,方淮的形象,在他脑中变得具体,他觉得单单一个训练场上的“1号”,完全不足以形容他。

天选之人。

有些人,真的不能以年龄论,年轻赋予他们的,只是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这是方淮第一次跟上级领导进行这么长时间的谈话,也是第一次几乎没有保留的肺腑之谈。

因为吕部长能和他无障碍交流,给了他一种知己的感受。

他是跨时代而来的人,要当他的知己,不仅得有知识,还要对未来十年的科技发展有一种笃定的前瞻性,当他说出一些构想,对方不是不断的怀疑,而是进入思考,随后说出一些关于此项技术发展的现状,可能出现的发展方向。

方淮正常的语速加上停顿,约在一分钟120字左右,一个下午,他们聊到了工业,网络,手机,甚至航空航天。

相谈甚欢,乃至互为拥趸。

除了在民用小型无人机的普及速度上,他们略有分歧,吕显智认为不应该发展这么快,都不是科技的问题,首先中国国情就限制了中低空领域的开放,更何况军用无人机都尚未进入常规战备领域,民用方面,更是军用技术溢出到一定程度才能带动。

方淮都不敢和他争辩。

中国无人机本来就是个奇迹,想证明未发生的奇迹,比创造奇迹还难。

但单单是方淮的一些构想,已经让兴奋不已,到了后面,几乎是方淮讲,吕显智听。

只是,关于那个问题,吕显智问了一次,是不是参照战略快速反应部队,方淮简单的回答了个“是”,便不再多讲,吕显智也便不再问。

不用讲他也明白了,方淮这个想法,终点就在消防的另一个使命:现代化战争的保障协同部队。

只是他想不明白,方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消防已然是不拿枪的部队,即使改革成功,也不太可能发枪吧?

不过,就算不考虑战时属性的实用性,也未必不是个强军的新方向。

消防部队和地方联系太过紧密,导致军纪始终是差了一些,如果能向着作战协同部队这个方向好好改造一下,或许整个部队的精神面貌会有质的提升。

这个小子很会找到一些别人想象不到的角度去折腾,不论方法,只要目的是好的就行,有机会,可以帮帮他。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方淮真的没把这位吕老师当外人。

论文初稿,想法,一一给他过目,俨然就是面对研究生导师的做派。

因为他回了寝室才知道,吕老师,是多大一座理论大山。

如今他们所学的消防指挥教科书拢共六本,竟然有三本的作者名上有这位老师的名字。

另外,在建筑消防设计上还有专业着作,身背三个学校校级科研项目。

吕显智这个名字,在消防学术界如雷贯耳,他却丝毫不知,只能怪他前世没上过军校。

他要是用得好了,就是他方案理论上的黄金背书,再无人可以质疑。

别人费劲脑汁想在他的方案上签名而不得,他却勾勾搭搭,不断对着老吕碰瓷式的抛橄榄枝,搞得老吕哭笑不得。

方:“老师,我这个论文课题太大了,内容也多,你帮忙看看,这个装备改进部分,我是单独写一个板块,还是融入火警和抢险救援两块里面?”

吕:“嗯…我看抢险救援可以单独写一篇论文,你那个综合救援的改造方案不是已经在实施了吗?这个部分,你应该把你们中队的改革过程重点讲讲,做到言之有物……其实我不建议你把这些东西融合到一起,你是写论文,不是出书。”

方:“嗯,那您签字不?我这论文缺个指导老师呢。”

吕:“你来学校之前方案都落地了,我指导什么了?”

方:“伱提指导意见了啊。”

吕:“??什么意见?”

方:“你让我单独写啊!这意见多重要啊!”

吕:……

方:“对了老师,我国消防战时起到重要作用的案例,你有没有可提供的素材?”

吕:“建国以后没有…建国以前倒是有个反面素材,39年,日机投弹引发大火,重庆城内大量房屋烧毁,火势蔓延,当时的卫戍司令刘峙为了灭火,征召城外驻扎的六个国军师挑水灭火,结果驻扎部队灭火很不专业,数万军队进火场,却从起初的二十多处火头,越灭越多,最后重庆城90%的房屋过火,当时国民党已经迁都重庆,当地老百姓却流离失所,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国际舆论,这就是战时消防力量薄弱带来的巨大危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