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四合院之军人生涯 > 第156章 上山下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相对来说,云南这边虽然也常有这些事情发生,不过对比四九城来说算是好很多。

现如今全国上下中学以上全部停课了,包括大学也是如此,好在雨水现在已经开始实习了,倒也不受影响。

到云南四月份的时候,在何少清的安排下,雨水进了云南省军区医院开始上班。现如今国内从雨水开始到去年考上大学的这几届大学生现如今都已经停课回家,正常来说他们这些学生都是拿不到毕业证的,没有毕业证自然也不能分配工作。

不过对于何少清来说这些都是小问题,现如今国内大学生都未就业,接下来国家肯定会想办法安排这些学生,至于安排工作还是干什么,那就不清楚了。

现如今国内形势不好,恰逢文革期间,没有人知道他们这些人什么时候可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何少清担心相关部门并不会安排这些应届生去参加工作.

现如今学校的原各职能部门到国务院有关部委不是被砸烂,就是处于瘫痪,无法作为,上上下下没有人过问此事。

何少清担心再等下去会出事,于是和顾婉商量了下,直接找人安排雨水进了军区医院。

侄子何雨柱这边还是决定去招待所工作,何少清原本是想安排他进后勤部门的,不过这小子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厨房更适合他,好在这小子现在也是副连级干部,去后勤还是招待所其实都差不多。

四九城这边,没有了何雨柱的四合院更加乱糟糟的,除了许大茂和刘海中当了领导之外,易中海这边竟然也在66年5月份回到了四九城,当何少清得知这件事之后并没有表现得太过于惊讶。

之前他把易中海调离四九城就是担心易中海会在贾东旭死后把养老人得主意打到自己侄子身上,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易中海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这种苗头,不过还好被何少清及时掐断了。

现在侄子不在四九城了,他易中海回不回来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两家人相隔几千公里,易中海就算有心这样做也无力伸手到这边。

许大茂当领导之后收益最大的应该就是秦淮茹了,在许大茂的安排下,秦淮茹进了食堂工作,甚至还做了一个小组长,而食堂的众人忌于许大茂的存在,对秦淮茹的吃喝卡拿也是不敢多说什么。

自从秦淮茹进了食堂之后贾家的日子过的是一天比一天好,基本上天天桌子都有肉菜,白面馒头更是常见,以前贾家顿顿离不开的棒子面现在被堆在角落早已无人问津。

秦淮茹为了讨好许大茂还特意把自己表妹秦京茹从乡下带了过来,当然秦京茹并不知道自己表姐和许大茂是那种关系,两人没了娄晓娥和傻柱的阻隔,顺顺利利的领证结婚。

自从来了云南之后,何少清也不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部队上,也学会了抽出时间陪陪家人。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来到了68年,现如今全国上下滞留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不上课,这些学生自然就是待在家里,也拿不到毕业证,自然也不会分配工作,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也没有资格分房

这样的情况积累的越来越多,于是中央批准组建了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广东等生产建设兵团,分别隶属有关军区领导。

政府对城镇青年进行了有效的社会动员,推动了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史称“上山下乡运动”。

于是国内就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

其实“上山下乡”这个词并不是出现在68年,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只不过当时并不是强制性的,全凭这些年轻人自愿,当时下乡的地点就那么几个,就是北大荒、内蒙古、新疆这几个地方。

现如今上山下乡可不单单只有北大荒,只要是66、67、68届的学生全部全部都要前往农村,只是68年下乡的人就足足有几百万之多。

这是国内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何雨尹也在这3届学生当中,自然也要跟着大部队一起下乡,当顾婉知道这件事后,虽然十分不舍,不过这并不是自己一家这样子,其他家庭和自己女儿一样的孩子也都是这样。

最终顾婉还是依依不舍的送女儿坐上了下乡的火车。

四合院这边,院子里面的孩子同样也有一部分需要下乡,其中就包括贾家的棒梗,还有阎家的老三老四。

刚开始大家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当然不愿意自家的孩子下乡去,乡下多苦没有人比他们这一辈的人更清楚了。

这些邻居们大都是从乡下过来的,没想到好不容易做了城里人,自己孩子也是城市户口,谁知道最后自家的孩子还是要回到农村去受苦,不过后来街道办的人亲自来四合院,邻居们看到街道办的人都过来了,也知道就算他们在不愿意,孩子还是要下乡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