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1407章 太子问对,控制疆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07章 太子问对,控制疆域

朱文奎放松下来。

父皇说得对,只要自己拳头够硬,只要自己不丢了人心,朝廷始终都会稳固如山,哪怕一些地方地动山摇,也无法动摇朝廷的根基。

火器的代差吗?

这倒是不错的想法。

地方上用虎蹲炮与神机炮,等再过个几年,二炮局便可以研制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神机炮,哪怕地方上作乱也作不起来,你火器只能用三五里,可朝廷火器能打十里,十五里,配合飞天与了望技术,配合斥候与民心,躲哪里都是挨打的份……

朱文奎看向舆图上的西疆与北面草原方向:“父皇,政令不通达也是个问题吧,若燕王打败鞑靼,瞿能打败瓦剌,朝廷当真能控制辽阔的草原吗?若是不能,岂不是每隔十年,就要一次远征?”

朱允炆转身走向桌案后,坐了下来:“疆域越是辽阔,政令越需要通达。金陵城外的轨道已铺设完成,匠学院那里已经在进行最后的火车攻关,用不了几个月,你将会看到一条控制疆域的新道路。”

朱文奎惊喜不已:“父皇是说火车即将研制出来?”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

蒸汽机在船只上的成熟应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将蒸汽机搬到火车上已经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

虽然火车设计、优化与改进还需要进行,但蒸汽机火车一定会出现,并成为一种运载货物、人力的新方式。

没错,修铁路的成本是巨大的,但大明需要铁路,需要用铁钢的骨架串联起东南西北。

混凝土道路只是解决了平坦问题,让政令通达不需要被天气太过局限,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速度问题,而铁路将解决这个问题。

虽说大明现如今的冶铁量无法支撑起庞大的铁路计划,但随着四方战事的结束,大批大批俘虏的送达,铺筑铁路、扩大铁矿与煤矿开采量已不再是不可行之事。

换言之,朝廷需要提前规划,准备铁路事宜了。

按照朱允炆的打算,大明并不需要过于强调将铁路修到最北面,最西面,最南面,就以北平来说,那里是大明未来的中心,但以北平为核心的铁路,只需要向南对接金陵,然后对接东北沈阳、西北大同等地便可,并不一定要将铁路一口气修到和林或捕鱼儿海去。

大明要的是控制力,只要保证大明军队主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输送到战场,输送到战斗前线,剩下几百里路程,乃至上千里不好修路的地方,明军一样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前进。

铁路的存在,在于更快速的物资转移与人员转移,只要保证了这一点,就能保证大明王朝的控制力可以抵达边疆任何一个角落。

至于未来百年,是不是需要将铁路铺筑到更远的地方,那不是朱允炆需要考虑的事,是朱文奎的事,甚至是朱文奎的孩子考虑的事。

朱允炆看向朱文奎,欣慰地说:“经过宫廷之乱后,你变得更是成熟,也懂得考虑长远之事了。等四方战事平定之后,就由你来组织迁都事宜吧。”

“我?”

朱文奎有些惊讶。

迁都事宜庞杂繁复,不是简单可为之事。再说了,迁的是国都,自然应该由皇帝来组织与安排,自己一个太子接手这种事并不合适。

朱允炆看出了朱文奎的犹豫,笑道:“朕最近有些疲倦,这种事交给你最好不过。”

“儿臣领旨。”

朱文奎想了想,还是答应下来。

杨士奇、解缙、夏元吉等人听闻太子将组织迁都事宜的消息之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段时间里,朱文奎基本上是与朱允炆一起办公的,一些文书的批阅也是朱文奎拿的主意,朱允炆甚至连一个字都没改动。

解缙等人都明白,朱允炆这是在努力锻炼太子。

事实上,太子朱文奎表现出了非凡的政务处理潜质,他虽年少,可经历的事不少,尤其是经过代王之乱后,他变得更是内敛,更是沉稳。

朱文奎开始更多接触大臣,但对于五军都督府的事,一概推给朱允炆决断,朱文奎是个聪明人,很清楚自己的底线在治国,而非治军。

事实上,朱允炆也没有放手过军权,这是不容触碰的底线。

「感谢踏雪横行打赏,惊雪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