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二十五章 中都谒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对于这类文章,朱元璋郁闷至极,想到后世子孙谒陵的时候一看碑文,还以为老朱家祖上都是地主呢,根本无法告诫子孙,于是亲自撰写碑文。

朱元璋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也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帝王的人,人家当了皇上,以前的丑事、辛苦事,恨不得遮掩着,藏着,生怕被人知道,写个碑文,往往都是“粉饰夸功、谀墓不实”。可朱元璋不怕,直接写自己的出身,亲身亲历,什么爹娘死了没办法埋,又去当和尚求活路,还去要饭,参加起义军,东渡大江,一统江山……

如“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又如“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

文笔之凄呛,经历之坎坷,可谓是朱元璋的真实写照,并无一句造作之言。

朱允炆与朱棣是谒陵的主角,礼官又需要忙碌,一番礼仪之后,太阳都要下班了,礼部才高声喊:“礼毕。”

在许多随行官员看来,朱允炆北巡的终点就是凤阳,谒陵就是目的,现在凤阳也看过了,陵墓也来过了,也该打道回南京了。

可朱允炆并不打算就此止步,面对众官员期待的目光,朱允炆给了他们另外一个新的方向:“谒陵已然结束,按理说车架应就此返京。可朕心忧移民百姓,又担忧会通河疏浚一事,既然已经到了凤阳,何不再向北走一走,也好看看那里的百姓生活如何。”

此话一出,反对者众。

礼部尚书黄观有些着急,连忙说:“皇上,哈密王安克帖木儿的使臣已过了开封,正在前往京师。若皇上此时北上,必无法会见其使臣。”

朱允炆平和地说:“哦,区区哈密王的使臣,值得朕去京师等他们吗?找人送个口信,让他们到济宁等着吧。”

黄观无语,人家跑了几千里,连京师都不让他们去一趟,直接在外地接待了,这不合礼仪啊。

刑部尚书侯泰也反对朱允炆继续北上:“两淮事务众多,朝廷诸事繁忙,皇上应居京师,如北极不动,众星拱卫,方兴万民。”

朱允炆皱眉,你一个学刑法的,跨行业发展什么天文学:“朕若再走访走访,怕不知地方还有多少事瞒着朕啊!你与暴昭主刑部,如此多的官员知法犯法,你们当真没有责任吗?”

侯泰愣住了,自己是处理犯人的,如何规避犯人犯罪,不是刑部的事啊,这火怎么还烧自己身上来了……

御史反对:耗费国孥。

朱允炆:老子自掏腰包。

御史再反对:路途遥远,不安全。

刘长阁:去你丫的,安全是你管的事吗?

御史三反对:文书没人批,耽误事。

朱允炆:晚上加班批。

一堆理由,一一反驳,直说得一众以说话为生的言官都没反对理由了。

得,拦不住了,那就随你吧,你老大。

朱允炆敲定了方向,说:“车架自凤阳返回京师,对外宣称北巡结束,朕已回京,若有人通风报信,走漏封风声,呵呵……”

继续北上,不用车架,朱允炆也不可能带所有人出发,于是与众官员商议一番,决定大部分官员返京,其他官员分为四路巡察地方,于十月二十日于山东济宁会和。

第一路:朱允炆、夏元吉、杨士奇与皇后、贤妃等人。

第二路:朱棣、解缙,六部官员。

第三路:茹瑺、徐辉祖,六部官员。

第四路:戴德彝、蹇义,六部官员。

这一次大巡视,皆是官员微服,深入地方,不到万不得已,不得暴露身份,随行之中皆有安全局之人,以负责安全。

只说朱允炆这一路,离开凤阳城,朱允炆并没有急着北上,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西进,去了怀远县。

建文元年时,怀远决堤,朝廷以工代赈,移走了不少怀远百姓,而为了充实怀远人口,朝廷在山西移民时,在这里安置了八百户山西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