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由于技术有限,财力不逮,每统计一次户口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让古代百姓们像我们今天一样随意移动,那就会出现本地有户籍记录,但无人员可以征税、征兵。

而流动到外地的人员,因当地没有他们的户籍资料,也无法对其进行征税等行为。

所以朝廷也规定户籍地上登记在册的人,禁止随意移动。

没有了人口流动,百姓们也不出远门,大家身边就都是熟面孔。

朝廷还每十户抽选出一个保长,从基层对百姓进行管理,乡里乡亲的更了如指掌。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百姓开始有照身贴,最后商鞅逃难时也是死在自己规定的制度上。

秦国之后,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了身份象征只有户籍,但官员基本都有象征自己地位的牌子。

比如虎牌,鱼牌,龟牌,玉牌,象牙牌等等,僧人出行有度牒,商人读书人出行有路引。

但这些和普通百姓基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基本不出村,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未去过县城。

可是明末乱世天灾人祸流民遍地,为了不被饿死,流民到处乱跑,甚至大明京师都涌进数十万流民,这时户籍基本成了摆设。

在土改之前,想在京畿地区实行身份号牌制度基本不可能。

可现在流民已经全部被安置,京畿地区已经稳定下来,完全可以实行身份制度。

杀贪官斩勋贵,虐建奴平流寇,大力救灾,土地改革,似乎少年天子无所不能。

杨廷麟心里激动,急忙再次拜服在地:

“圣上英明,臣明日即通知顺天府各州县,严格执行陛下旨意,尽早让京畿地区百姓获得身份号牌,以后刺客和奸细只要进入顺天府,会立即被发现!”

朱慈烺扶起杨廷麟又道:

“爱卿平身,无论是官员勋贵,还是家丁佣人,顺天府每个人都要有身份牌,需要时方便查验,去吧!”

杨廷麟急忙躬身告退:

“遵旨,臣告退!”

……

南直隶

最近几天江南针对皇太子的屯粮依然在继续,开始都是一些富商和地主,现在连一些名门望族都悄悄加入屯粮行列。

他们炒高两家有两个目的。

第一,因蝗灾引起灾荒,导致皇太子土地改革的北方三省颗粒无收,让崇祯皇帝知道皇太子的土地改革彻底失败,只是个儿戏。

也为了耗尽皇太子手中银子,让他无法救济灾区千万灾民,在有求于南方士绅商贾时,打消在南方进行土地改革的念头。

第二个原因,当然是商人逐利,想趁机大发一笔国难财,南方商人背后都是谁?当然是那些士绅和大族。

本来商人在大明地位低下,但明末商人凭借手中银子大肆培养家族子弟,又和官员相互勾结,地位悄然间已经高高在上。

然而让江南士绅商贾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湖广商贾听闻南直隶和浙江粮价暴涨,他们也想分一杯羹。

于是有湖广粮米大量流入江南市场,一下把江南两米价钱打到六两银子一石。

其实六两银子一石粮米并不低,只是比前短时间将近八两银子一石便宜二两而已。

可江南这些人不甘心,经过一番商量,他们狠狠心继续购买同时,又动员一些大户屯粮,可以说江南整个利益集团都在屯粮。

大明天灾人祸,本就人多粮少,结果把粮价再次炒到八两银子一石。

这次终于引发百姓恐慌,为了不被饿死,他们纷纷拿出家底购买粮食,粮价顺势又飙升到八两五钱一石,眼看着要冲到九两银子一石。

李财主家中存粮五百石,足够家人吃半年,还有存银五万两,在南方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绝对处在中等水平,吃喝完全不愁。

前期粮价在六两五钱一石,他已经购买一千石,后来感觉粮价太高不敢再囤积,。

可是他有个好姑爷县令大人,在姑爷的怂恿下,加上粮价疯狂在涨,李老财又动心了。

在粮价跌回六两时本来想出手购买,但犹豫一下,准备再看看行情。

结果第二天直接冲上七两一石,老财差点后悔死,急忙在七两五钱一石果断出手,五万两银子全部用光。

看到粮价冲上九两一石,他心里又乐开花,天天在心里叫十两十两。

他和那些巨富世家想和皇太子扳手腕不同,纯粹只想赚些银子,准备到十两时立即出手卖粮。

可因为大多数百姓家中已经有粮,购买力下降导致粮价始终维持在八两一石左右。

李老财有些熬不住,他准备等粮价再次回到九两就卖粮……

在江的锦衣卫同知高文采,已经把南方粮价情况,通过信鸽方式每天向皇太子报告一次。

别看朱慈烺在京师,他却把江南那些人的丑恶嘴脸看的一清二楚,心里暗暗冷笑。

在南方粮价异动时,朱慈烺就让郑家加大粮食购买力度,最近十几天已经有一千多艘商船粮食在南方各港口外等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